2018年10月31日星期三

致永远的大侠 - 金庸

80后的我是看 TVB 版本的金庸武侠剧长大的。

黄日华、翁美玲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,刘德华、陈玉莲版的《神雕侠侣》,梁朝伟、黎美娴版的《倚天屠龙记》,梁朝伟、刘德华版的《鹿鼎记》。

80年代的武侠剧大部分比我还老(当然我都是看重播),剧情节奏缓慢、特技欠缺,于我而言却是最原汁原味,拳拳到肉。

后来又有90年代的翻拍版,古天乐、李若彤版的《神雕侠侣》,陈小春、马浚伟版的《鹿鼎记》,黄日华、陈浩民版的《天龙八部》。

我不喜欢偏离原著,但当时的武侠剧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。

再后来, 台湾翻拍版,中国翻拍版,新加坡翻拍版……百花齐放,砸大钱搞特效,故事离经叛道,再也找不回初心的感觉。

直到去年看了蒋家骏导演执导的2017版《射雕英雄传》,我心底的热血再度燃起,二话不说将手机铃声换成《铁血丹心》。


可是对于金庸小说,真正启蒙我的,不是电视剧。

我是先看小说,继而追看电视剧的。

小时候,爸爸值夜班后会睡午觉,他让我给他捶背,然后给我说金庸的故事。

说的都是节段小故事,爸爸说着说着睡着了,我着急之下就会把他“捶” 醒,催他继续讲,呵呵。

爸爸是不折不扣的金庸迷,我一直搞不懂,从小到大受英文教育的他,如何看懂数百万字的金庸小说。

但后来的我明白了。

那时候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港版金庸小说,繁体字,不曾学习繁体字的自己,似乎也没多大障碍,自然而然就看懂了。 

在网络世界还未入侵的年代,我常常抱着浅蓝封面的《汉语大词典》,翻到后页的历代中国朝代,一一对比金庸小说中的历史背景。

因为金庸,我喜欢上中国历史,喜欢看书。

看吧,金庸的魅力,足以跨越语言,跨越时代,跨越障碍。


小时候,我最大的梦想是收集全套金庸作品。

金庸作品,大致上分为1955年至1972年在《明报》上连载的旧版,70年代以后的修订版,以及00年代的新修版。 

旧时版权意识不强,管制松散,大部分旧版都找不回了,也因为连载日更,书中肯定是免不了错漏的。

我读的都是70-80年代的修订版。

后来工作以后,我真的一套一套买下来了,但只凑齐中意的九套,它们是我的宝贝。

遗憾的是,大部分我收藏的作品都是新修版,唯有《神雕侠侣》和《天龙八部》是修订版。 

我不太喜欢新修版,甚至是抗拒的。

旧版、修订版固然小有瑕疵,有些剧情也许无法自圆其说。

但我喜欢这种真实的缺陷美,人生并不是处处完美顺遂的。

可是我依然敬佩金庸认真执著的态度,七十古来稀仍孜孜不倦修改自己的作品。

那份魄力,令人肃然起敬。


金庸的武侠世界,陪伴了我整个青春。

我憧憬他笔下有血有肉的江湖儿女,他们忠肝义胆,他们儿女情长,他们侠气逼人。

在腥风血雨江湖中,在大是大非前,坚持维护正义的大小人物。 

郭靖、杨过、乔峰、洪七公、张三丰、胡斐、袁承志、张无忌、黄蓉、小龙女、郭襄、韦小宝、段誉……

我真真切切相信他们是存在的。

善恶到头终有报,但是金庸塑造的反派,李莫愁、梅超风、欧阳锋、裘千仞、任我行、东方不败、阿紫、杨康 ……他们一个个,其实都是可怜人。

我最讨厌岳不群的嘴脸,金庸教会了我伪君子比真小人可怕百倍。

我向往令狐冲骨子里的洒脱飞扬,然而在他真正放手做自己以前,还是受过一连串打击的。

神秘的金蛇郎君,尽管活在回忆里,我却觉得他对女子有莫名的、致命的魅力。

我喜欢聪慧灵动的黄蓉,亦喜欢落落大方的任盈盈,敢爱敢恨的赵敏,她们都是为爱义无反顾的巾帼英雄。

还有许多许多,数之不尽的角色与武功秘笈,以及爱恨情仇。


金庸曾说 - -

“武侠小说的精神在于这个‘侠’字而不是‘武’字。

‘侠’ 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,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。

这种精神在社会上是永远存在的,永远有的。

只要人与人之间有关系,这种‘侠’ 的精神永远存在的。”


如今,查大侠终于退隐江湖,从此逍遥自在。

谨此向我心目中永远的大侠 -- 金庸,致敬!


(p/s: 我知道这里长满蘑菇了,但我想我必须记录下此刻的感受)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